我们都在“向佛”的路上——李小雯


我们都在“向佛”的路上

高三(1)班  李小雯

指导老师:高中语文组老师



在我国,有些人为佛吃斋念经,有些人为佛金盆洗手,有些人为佛兴庙祭祀,对他们而言,“佛”是虚拟的存在,但却是精神和心灵上的寄托,是一种信念。


中国古代以儒学作为经典,教人“力行近乎仁”;以法家作为底线,“法不阿贵,绳不挠曲”。当佛教传入中国时,曾引起了轰动,特别是在民间,人们慢慢给它加上了神秘色彩,一座座金碧辉煌的庙宇渐渐兴起,家家户户开始摆放着神像,“佛”是被老百姓认可的,是向善的。


在《西游记》中,孙悟空的人生导师便是纯正的佛家子弟玄奘,他唤玄奘“师傅”,却经常做七十二变、大闹天宫、三打白骨精等“非佛”的事情。但在小说中,他仍然跟着玄奘一行人一路向西,为的就是去西天取经,这是一种信念,坚持不懈的信念。即便经历八十一重磨难,也撼动不了‘佛’在他们心中的地位。西天对于普通人来说,是魔幻的,是近在眼前却又远在天边,因为人们总是被迫于生活压力,放弃了许多本该坚守的信念,导致半途而废,始终在“向佛”的路上徘徊不前。


在美国,青少年的教育和心理成长问题饱受群众和国家的重视,科学家也为此做过很多专业的实验。2008年,美籍黑人科学家布莱克对‘青少年心态与未来’进行了调查。


他在加州一所普通中学里进行了长达6年的实验,工作内容只是观察孩子们的行为和与人相处的模式。他发现,考试结束后学生往往会出现三大类群,一是成绩拔尖并沾沾自喜嘲讽他人的孩子,二是勤奋努力却无法获得优异成绩且不再为此付出努力的孩子,三是态度端正积极向上成绩中等但会进行试后反思的孩子。最终的试验结果表明,第三种孩子在6年之后基本都有稳定的工作,甚至会比第一种孩子更容易在社会上立足。


科学家只是从考试后的心理状态切入,却得到了惊人的结果。消极的心态会影响人们的工作效率,并且会潜移默化的侵入你的大脑,使大脑形成懒惰,甚至是“我不行”的状态,而积极随和的心态其实就是“佛”的信念,它能让在“向佛”的路上走得更快。



当你不是只想为考试而复习,当你不是只想为生活而努力,当你努力又从容,积极又随和,但又不放纵任性时,你便“向佛”了一大步。




微信“扫一扫”关注